<wbr id="f9vwn"><rt id="f9vwn"><ins id="f9vwn"></ins></rt></wbr>
    <th id="f9vwn"></th>

    <center id="f9vwn"></center>
    <ol id="f9vwn"><delect id="f9vwn"></delect></ol>

    <center id="f9vwn"></center>
  • <wbr id="f9vwn"><rt id="f9vwn"></rt></wbr>
  • <center id="f9vwn"></center>
    <button id="f9vwn"></button>

    資訊|論壇|病例

    搜索

    首頁(yè) 醫學(xué)論壇 專(zhuān)業(yè)文章 醫學(xué)進(jìn)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(wèn)診所 愛(ài)醫培訓 醫學(xué)考試 在線(xiàn)題庫 醫學(xué)會(huì )議

    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(yè) > 專(zhuān)業(yè)交流 > 細菌性痢疾中醫診療技術(shù)(2)

    細菌性痢疾中醫診療技術(shù)(2)

    2012-02-20 10:48 閱讀:3503 來(lái)源:愛(ài)愛(ài)醫 責任編輯:申瓊鶴
    [導讀] 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常見(jiàn)急性腸道傳染病。人群普遍易感,潛伏期數小時(shí)至7天,多數為1~2天。起病前有食入污染食物或與痢疾病人有密切接觸史。臨床表現主要為起病急驟,畏寒、寒戰伴高熱、腹痛、里急后重,每天排便多次,膿血便、量少;左下腹痛伴腸

        單秘驗方

        解毒寬腸湯:當歸、杭白芍各12克,酒炒黃連、萊菔子各9克,木香9克,薤白15克,水煎服,每日一劑,主治猝發(fā)痢疾。

        合痢湯:白頭翁15克,川連、炮姜、炙甘草各6克,黃芩、川楝子各12克,秦皮、木香、厚樸、陳皮、醋炙元胡各10克,白術(shù)、粳米各30克。每日一劑,分兩次服,用于急性菌痢。      治痢散:葛根、苦參各12克,陳皮、赤芍、炒麥芽、焦山楂各9克,陳松蘿茶10克,水煎服,用于痢疾初起。

        苦辛利濕方:藿梗、杏仁、茵陳各6克,炒黃芩、澤瀉、通草各3克,黃連、炒黃柏各2.4克,炒蒼術(shù)、厚樸、大腹皮各4.5克,滑石9克,木香1.5克。水煎服,每日一劑,用于慢性痢疾。

        烏梅訶子飲:烏梅、訶子、焦山楂、焦地榆、白芍、米殼、炙甘草適量,加水煎服,每日一劑,治療休息痢。

        貼臍止瀉餅:羌活、白胡椒、肉桂、丁香、山楂、木香、姜棗、小蔥等搗爛如泥拌勻,加入適量蜂蜜,做成錢(qián)幣大小的藥餅,用塑料膜包好備用。將藥餅貼臍上固定6~8小時(shí),治療慢性菌痢虛寒型。

        雙藤湯:紅藤50~l100克,忍冬藤25~50克,水煎服,每日一劑,治療急性菌痢赤多白少者。

        菌痢方:人參、炒白術(shù)、干姜、陳皮、炙甘草、山楂、炒谷麥芽各9克,砂仁6克,治療噤口痢。

        民間驗方

        1.鮮鐵莧去其老根及老莖,成人每日1000克,加冷開(kāi)水100毫升搗爛取汁,治療急性菌痢。

        2.生熟山楂各15克,煎水代茶熱飲,治療急性赤白痢疾。白痢加紅糖,紅痢加白糖,赤白痢兼見(jiàn)加紅白糖。

        3.苦莎藥(鄂西草藥):葉、莖搗爛,冷開(kāi)水攪拌取汁用;或將苦莎藥曬干,粉碎成細末裝膠囊,每粒0.26克,每次4粒,每日3次,治療急性菌痢。

        4.大黃:生大黃片用黃酒均勻噴淋,稍悶片刻置鍋中文火炒黑成粉,劑量6~12克,初用少量,適應后可加大,用于血痢腹痛者。

        5.鮮馬齒莧32克,大蒜一頭,共搗如泥,開(kāi)水煮沸,加紅糖16克,頓服,治療急性痢疾。

        6.苦參研末水泛為丸,每次6克,每日3次,治療熱痢下血。

        7.車(chē)前子10克,研細為末,米湯送服,治療暑濕下痢。

        8.烏梅肉、胡黃連、伏龍肝等份為末,茶調服之,每次6克,每日兩次,治療血痢日久者。

        9.陳石榴皮3個(gè)研細為末,黃酒送服,治療赤白下痢。

        10.酸石榴燒炭為末,每服6克,米飲調下,治療久痢脫肛。

        其他療法

        1.灌腸療法

        (1)大黃20克,赤芍30克,煎汁120毫升,分兩次保留灌腸,每日兩次,同時(shí)煎服葛根湯,治療急性痢疾。

        (2)白頭翁30克,烏梅、黃連、赤芍、檳榔各6克,鳳尾草10克,加水濃煎200毫升,將藥液導入肛門(mén)內約10厘米處,抬高臀部以利吸收,每日兩次。小兒按年齡酌減。治療熱痢夾滯者。

        2.針灸療法

        (1)體針:急性痢疾取上巨虛或足三里、天樞,配曲池、內關(guān),行瀉法,留針30分鐘。中毒性痢疾加合谷、大椎、十宣放血;若食入即吐、不思飲食加中脘。慢性痢疾宜針脾俞、胃俞、腎俞、大腸俞、三陰交、足三里,并灸神闕、關(guān)元、氣海。采用平補平瀉法或補法,留針30~45分鐘。急性期每日2~3次,慢性病人每日一次。

        (2)耳針:取小腸、大腸、直腸下段等穴,毫針強刺激,留針30分鐘,其間運針3~4次,一般每日1~2次,病情嚴重者每日2~3次,持續3~7天。慢性痢疾加脾、胃、腎、神門(mén)、交感,選3~5穴毫針輕刺激,留針10分鐘,隔日一次或每日一次。也可用貼耳穴方法,將王不留行籽置于上述穴位,膠布固定,每日按壓3~7次,2~3日換藥一次。

        (3)穴位注射:選天樞或足三里穴,用氯霉素注射液2毫升,加入1%普魯卡因溶液0.5毫升,每側穴位注入一毫升。得氣后注藥,每日一次,7天為一療程。或選長(cháng)強、天樞(雙)、足三里(雙),將仙鶴草素8毫升注入長(cháng)強穴,黃連素2毫升注入天樞穴,針刺足三里穴,治療濕熱痢疾。

        (4)灸法:取神闕、關(guān)元、氣海、脾俞、腎俞、大腸俞、胃俞、足三里等穴,每次選2~3穴,用艾條溫和灸,以穴位局部有合適溫熱感為度。每日或隔日一次,10~15次為一療程,適用于慢性痢疾久不痊愈者。(摘自《傳染病中西醫診療技術(shù)》)

    • 1
    • 2

    分享到:
      版權聲明:

      本站所注明來(lái)源為"愛(ài)愛(ài)醫"的文章,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,非經(jīng)授權不得轉載。

      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且明確注明來(lái)源和作者,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(gè)人可與我們

      聯(lián)系zlzs@120.net,我們將立即進(jìn)行刪除處理

    意見(jiàn)反饋 關(guān)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(lián)系我們

    Copyright 2002-2025 Iiy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
    日韩操操操,日本精品一区,阿v视频观看免费国产最新,一级一片在线播放在线观看 商丘市| 玉环县| 广西| 木里| 美姑县| 广东省| 巩留县| 海城市| 高陵县| 横山县| 韩城市| 敦化市| 永仁县| 富源县| 蓝山县| 康马县| 鹤壁市| 开远市| 景谷| 玉田县| 唐山市| 新龙县| 忻城县| 平阴县| 大安市| 武胜县| 清远市| 南京市| 榆中县| 左云县| 宁晋县| 玉屏| 岑巩县| 隆子县| 吉林省| 铁岭市| 新津县| 望奎县| 阜平县| 洛隆县| 紫云| http://444 http://444 http://444 http://444 http://444 http://444